<h1>中国书画网</h1>
首 页
网站简介
历代书画家
近现代名家
当代名家
院士展厅
分类展厅
书画销售
人体艺术
书画知识
联系我们
 
书画知识
+ 国画知识
+ 文房四宝
+ 书法知识
+ 油画知识
+ 书画鉴赏
+ 国画流派
+ 收藏知识
+ 中国书法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介绍
+ 中国美术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介绍
+ 书画百科
参展指南
我要参展
参展须知
 
 
 您现在的位置: 大中华书画网 >> 书画知识 - 书画鉴定的五个环节

书画鉴定的五个环节

出自:大中华书画网    发表时间:2010/4/27 21:08:44    点击率:36968

  鉴定需要有五个环节,下面进行举例,比如说书画的材质问题,这是唐代的纸,这个纸可以看到是一片一片的黄,那个黄是题目所写的黄檗,这样可以起到防虫的效果。欧洲人拿它做猎枪的枪把,因为它木质非常的坚硬,这是标准的唐代写经的纸。这是冯摹兰亭,可以看到上面的纸张符合我们说的27公分高,是隋唐时期的纸,不超过30公分。另外还可以看到红印累累的历代收藏印,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明代晚期的项子经(音)的藏印,这边是乾隆的藏印,垫座是崇华宫,证明这个东西在崇华宫里面放着。这是杜牧的诗,这个藏印是宋徽宗的,这是东西的垫座在养心殿,前面的是清代初年的大收藏家梁礁林(音)的题签。

  明代是书画作品逐渐从宫廷流散在民间的过程,清代是书画逐渐从民间回归宫廷的过程。明代万历以后,皇帝没有干什么正事,不是喜欢当木匠就是喜欢炼丹,官员发不出工资,就把宫里面的收藏当成官员的工资,所以书画陆续流散到民间,官员拿了画不能当吃喝,富人就留下了,穷人就把书画变卖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还有《清明上河图》也是从宫里面偷出来的,所以才有项元汴这样的收藏家有好的东西,书画史上所有的东西都和他有关系,包括嘉兴、李日华、李钊恒(音)父子,也包括董其昌。

  到了清代康熙的时候,是开始往宫廷里面收,一个途径是大臣们奉献,就是大臣送皇帝,当然送的也有好有坏,高士奇是把好的自己留着,不好的就送给康熙了。他每天上朝的时候带一个小锦囊,里面装着小金豆子,看到一个太监就给他们一个,问他们今天皇上和你说什么话,皇上读什么书,知道以后再回去让他的门客做功课,给他解释这个书是什么意思,因此他很了解皇上,所以他在康熙前面很受宠。但是这个人没有良心,康熙对他好,他就把不好的东西给献上去,所以说宫廷收藏很复杂。第二类是抄家的,尤其是到雍正和乾隆时期,抄家的都有收藏,比如说毕秋凡(音),他家里面的东西都进宫了。第三类是皇帝自己花钱买。比如说安逸舟(音)、梁清表(音),这些人死了以后子孙守不住家业,皇上就出钱收了。所以它的来源很复杂,这就决定了它的东西真假好坏都有。

  大家看这个图,这是王献之的中秋帖(米芾书)他是集的字,另外纸并不是近代的纸,第一,它的尺寸不合,第二它不是树皮造的,早期的纸张都是麻或者是树皮的,这个纸是竹纤维的。说以竹为纸古之未有也,这是北宋人说的,就是说在北宋之前没有人用竹纤维造纸的,从北宋开始竹纤维造纸是一个新技术,那怎么可能是近代的王献之呢?这个东西的垫座在御书房,在乾隆时期是放在御书房的,后来才被移到三希堂。大家现在手里的书,北京的出版社影印的书是不全的,这是明代吴门四家头一号沈周,从他开始做生宣纸做写意的花鸟画,然后是青腾白阳、斯棱(音),扬州八怪、赵之谦、齐白石。如果你看沈周的画,这里面用笔、用墨,他画的花鸟、山水、侧锋、偏锋很多,你就要怀疑它,因为沈周都是中锋用笔的,山石的勾勒都是中锋的。

  这是徐青腾,他是绍兴人,很不得了,这个人是一个大才子,能诗,能画,书法好,还是戏曲家,他写过剧本《四生缘》(音),他还是一个知名的剑客,他对于抗倭也有贡献。搞美术史研究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梵高,实际上他比梵高要高很多,梵高只是画画,而他在艺术修养上非常全面。当然他后来也疯了,又杀妻然后自杀,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。他的绘画非常有特色,他继承了明代吴门,特别是沈周的特点,当然他有自己的创造。这是最著名的《墨葡萄》,用质地很稀松的画纸画的葡萄点没有一下子荫散开,这是很得体的,是因为水墨里面加了胶,所以每一个书画家,由于它的创造习惯不同,它会呈现出不同面貌,你研究这个人,就要对这个人的创造习惯和风格特点有足够深入、细致的了解。

  这是另外一种纸,基本上在写经上可以看到,这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纸,生宣纸放在熟纸上,刷到一定的厚度用金粉写经,这是明代比较标准的写经纸。这是明羊脑笺,在那个纸上要把羊脑壳里面的脑浆放在瓷罐里面窖藏,然后写在纸上,这是明代的。这是宣德皇帝用的半熟的宣纸,画的是苦瓜老鼠,明代的很多皇帝是有才的,但是政治上比较昏庸。比如说做木匠、画画,包括宣德皇帝最著名的宣德笺,他喜欢写字、画画,宫廷里面专门有供他写字画画而造纸,这个纸非常的宝贵,董其昌也喜欢用这个纸,还有康熙皇帝喜欢这个纸。康熙皇帝为什么喜欢呢?因为宫廷里面有一定的明代收藏留存下来,还有康熙皇帝晚年的手法受董其昌的影响,所以说董其昌的手法和绘画用的纸和绢不讲究的,都不对。董其昌用纸和绢是非常讲究的。博物馆收藏的很多东西经过反复的展览,就这样折腾以后,他的画都还像昨天刚写完的,非常干净、清晰。所以说宣德笺的质量非常的好。

  这是乾隆时期的描金云龙蜡笺,这不是印的,是宫廷画师用金粉手工描的,康熙、雍正用的比较少,他们都是比较素雅,就是到了乾隆时才有了这样的纸。雍正是顶风时期,到乾隆是过分了,都是一些非常繁复的,琐碎的东西。这是标准的乾隆御笔手法的撞针形势,前面是熟宣纸,四周是浅的靛蓝颜色手工,然后是章,前面有章,后面有章,然后是蜡笺和洒金的。这种彩色斑纹是清代晚期的。纸张的时代也是非常明显的。这是皇室用的对联。虎皮宣更晚,如果有人说这是郑板桥书法,你可以不看了。

  除了纸以外,还有绫,这是傅山写的草书《花绫》。这是清代顺治皇帝的山水,他既能画山水、也能画人物、竹子,清代的皇帝很厉害,满人入关时间不长,顺治14岁之前根本不认字,到了20岁出头写字画画就都可以这样好了,证明他刻苦的学习。都说他读书读到半夜,然后是咳血,他非常的用工。在雍正和乾隆时期能够出现盛世,都是前面顺治、康熙、雍正给乾隆打的底子,无论是疆土、文化、经济上都是这样。顺治的山水也是在版绫,不是绢上。而且现在说皇帝的字画非常的热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康熙的字,乾隆的字,这是比较常见的。但是顺治的、雍正的作品就相对少一些。比如说顺治的字,在1995、1996年卖过一张三个字的横幅,当时一个朋友买了,是真留住了,到现在都没有卖。还有去年上海卖出一件顺治的山水,也是这种风格的,学董其昌的,很简练,而且很清雅的山水。故宫收藏的顺治的山水人物、花卉就六、七的,他的东西流传的非常少。民国时期慢慢流散在海外了,波兰的一个皇家博物馆还有顺治山水,不知道他们怎么得的,估计是当地的欧洲私人藏家买了以后捐的。

  这也是绫子,这是吴昌硕,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大段,一个是明末清初,一个是清末民国初,这个时期使用绫子是时髦。这是他亲笔画的佛像,他的情况比较复杂,除了亲笔之外还有代笔的,还有当时就造假的。因为他抽大烟,他画好以后不落款就抽烟去了,这个时候有人把真画弄走,然后找个假的放进来,他起来以后晕晕乎乎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提款盖章了,所以假的出现了。我在市场上看过,说这个字没有毛病,但是画看着不像,后来我读一个民国时期收藏家的笔记,才知道这个事情。恐怕齐白石也存在这个问题,就是身边的人捣鬼,因为印章是现成的,一盖就可以了,所以看画和款怎么都合不上。这种情况都是挺复杂的。

  如果大家有机会,去日本的一些城市里面访问,到一些学校里面会发现吴昌硕在日本不是一般的名人,很多喜爱中国书法的高中生,他们写的字比吴昌硕还吴昌硕,好多人都回流到吴昌硕,你看了那些日本高中生写的书法学吴昌硕非常的到家,可是反观我们现在有几个人喜欢书法呢?我们本民族的茶道、画道、书法都没有了。

  这是另外一种纸,名字是金笺,这个有很多种,大片的是冷金,细碎的叫做雨点金、芝麻金,这是根据金子大小定的。总之来说,明代文征明的时候,用撒金和泥金很都多。在嘉庆中期以后,尤其是道光以后,金笺又出现了变化,因为国力衰微以后,反映在东西上也是这样的,就是金子的成份不纯。明代的金是金晃晃里面的闪红色,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就是典型的金黄色,到了道光以后就发白,甚至里面有掺了别的杂质,氧化以后就反铅了,所以上面有一些黑点。洒金笺也不好保存,如果买就买干净漂亮的。这个东西以前一个台湾很知名的收藏家买了,后来有人说三道四的,他又卖了,当时嘉德拍卖定的很便宜。另外有几个是我的朋友买了,当时没有人在意,我说这是真的,沈周、文征明、周之冕,但是当时分开卖的,刚开始大家在场子里面没有在意,大概是6万,后来就喜欢了,说这个女的是故宫的,后来大家卖了19万,然后是越来越贵。我后面有几个南京的人,他们说不管这个东西怎么样,先举牌再说。后来买这个东西的时候,玩了几年,就拿着这个放到中贸卖了,卖了30、40万,仇英也卖了几十万。这是前几年,这个市场上还会有漏,现在没有了。

  前天上海工美拍卖,以前嘉德一个扇面很少,前天是11万,场子里面很多人。也不是什么大的名头,如果现在大家想着要特便宜的东西,但是全场子的人没有人要,你觉得又便宜、又真,又好,最后给你了,那你就要好好的琢磨一下了,看是不是真的有漏。这个也是新假的另外一种,乾隆皇帝《小春说卷》,乾隆是嘉庆四年死的,不可能写在道光以后的纸上,所以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事情。你要是看皇帝印可以对,各个都好,原来造假的人还不好意思做,觉得这是一个好东西,不能直接骗人,比如说谭晶(音)他们觉得做假没有什么光彩的事,这是骗人的事情,所以都会留一点破绽。他就想,破绽我给您留了,你没有看出来,这是你学艺不精,他心里取得了平衡,现在不是这样了,根本不留破绽,现在是怎么像怎么来。

  这是《步辇图》,历代的书和鉴藏家也是口口相传,这是宋人的摹本,大家看这个地方把摹的关系没有处理好,斜杆放在竖杆的后面,在摹的时候没有把前后弄清楚,摹本的破绽就出现了,女孩子拿的是竖伞。我有一个朋友,他最近做了一篇研究,他考证说《步辇图》现在看的只是一段,实际上它是一个连环画的性质来描述的,描述当时松赞干布的使节在大唐长安怎么做求婚和和亲的事情。这位学者从藏文的文献当中找到了资料,说最初禄东赞来到长安以后始终没有得到接见,皇帝总有事情,他有一次通过皇帝身边的内侍打听到皇帝要回来了,禄东赞就在半路上等,在皇帝步辇来的时候他要求接见。因为他们的国家是大唐的属国。所以这种东西有一个纪实性,因为他是在半途上,这不是步辇,是当时的定名是错的,这应该是腰舆。因为从这个宫到那个宫就几步,所以不需要那么大的步辇。像清代的皇帝从乾清宫到太和殿做交椅一样,短距离的代步工具,这是禄东赞出来的一霎那,这个学者做了一番考证,利用新的藏文的文献进行了考证。不管怎么样,他最后也作出了结论,这个东西是北宋时期的摹本,但是在过程当中出现了差误。

 


 
 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广告联系 | 本站章程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方式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© 2008 -2010 汉唐书画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93847号-1 
总部:中国·北京 事业发展部:广东·惠州  联系电话:0752-2356123 邮箱:zhsh5000@163.com
中国文明网